咨詢熱線
15549050557一、歷史沿革與辦學實力:傳承匠心,鑄就輝煌
安徽建工技師學院始建于1980年,歷經四十余載風雨兼程,已發展成為一所集技工教育、職業培訓、技能鑒定、就業服務為一體的綜合性職業院校。學院隸屬安徽建工集團控股有限公司,是省屬公辦、省財政一級預算全額撥款事業單位,連續三屆獲評國家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是首批國家改革與發展示范學校、首批安徽省高水平技師學院高水平專業建設單位、國家重點技工院校、全國建設教育先進單位、國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貢獻獎獲獎單位、安徽省示范性公共實訓基地以及安徽省教育工作先進集體。這些榮譽的獲得,不僅彰顯了學院在職業教育領域的卓越成就,更為學院的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師資力量與教學成果:名師引領,碩果累累
安徽建工技師學院擁有一支結構合理、業務精湛、師德高尚的師資隊伍。學院現有教職工近300人,其中中、高級職稱教師107人,“雙師型”教師92人,占比達75%。這些教師不僅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還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能夠將最新的行業技術和企業需求融入教學過程,有效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職業素養。
近年來,學院教師在教學科研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果。多位教師榮獲國家級、省級榮譽稱號,如全國技術能手、黃炎培職業教育“杰出教師獎”獲得者、省級技能大師等。在教學能力大賽上,學院教師團隊屢獲佳績,多個團隊榮獲國賽、省賽一等獎。同時,學院還積極承擔省級課題研究,參與國家級課題研究,教師主編或參編教材多部,發表論文多篇,為職業教育的發展貢獻了智慧和力量。
在教學成果方面,學院同樣碩果累累。近年來,學院師生在各類各級技能大賽中獲獎100余項,其中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二屆職業技能大賽上獲得1銅1優勝的好成績,張冬陽老師入選第47屆世賽國家集訓隊,學院被授予“第二屆全國技能大賽安徽省集訓參賽工作突出貢獻單位”。此外,學院還榮獲了西建大“全國優秀函授教學點”的榮譽稱號,獲批安徽省首批“雙高”技師學院項目,并位列5所高水平技師學院榜首,以總分第一的成績通過合肥市技工院校評估,并被評為“優秀”等次。
三、校企合作與產教融合:深度合作,共育英才
安徽建工技師學院深知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對于職業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學院積極與企業開展深度合作,共建產業學院、實習基地和技能大師工作室,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實踐機會和就業渠道。
學院已與安徽建工集團、合肥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等大型企業建立了穩定的教學和就業合作關系。通過共建實習基地,學生可以在企業真實的工作環境中進行實習實訓,將所學知識與實踐相結合,有效提升了自己的實踐能力和職業素養。同時,學院還邀請企業技術骨干和行業專家參與校本教材編寫和實訓指導,將最新的技術和行業標準引入教學過程,確保學生所學知識與市場需求緊密對接。
在產教融合方面,學院積極探索“引廠入?!蹦J剑瑢⑵髽I的生產項目引入學校,實現教室變工廠、教師變師傅、學生變徒弟的轉變。這種模式不僅為學生提供了真實的生產環境和實踐機會,還為企業降低了生產成本,實現了學校、企業、學生三方共贏的局面。
四、招生就業與終身教育:服務社會,成就未來
安徽建工技師學院始終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積極拓寬招生渠道和就業服務。學院面向16周歲以上、初中、高中或中專學歷學生招生,學制靈活多樣,包括五年制高級工、六年制預備技師、三年制高級工和四年制預備技師等多種選擇。同時,學院還開設了函授本科高等職業教育等升學途徑,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升學機會。
在就業服務方面,學院積極與大型企業合作,共建實習基地和就業基地,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就業機會。近年來,學院畢業生就業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留肥就業率也逐年提升。學院還注重畢業生的職業發展和終身教育,依托安徽建工集團控股有限公司、安徽省建筑行業所屬協會等單位的優勢資源,開展技能崗位提升、技能等級認定等職業培訓,年培訓量達到3萬余人次,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
五、校園文化與黨建引領:文化育人,黨建鑄魂
安徽建工技師學院注重校園文化建設,積極構建以“匠”文化為核心的校園文化體系。通過舉辦各類文體活動、技能競賽和志愿服務等活動,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職業素養。同時,學院還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和輔導,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心理支持和成長環境。
在黨建引領方面,學院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組織建設,發揮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學院黨委通過組織專題學習、研討會、運用新媒體傳播等形式,不斷加深師生員工對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的理解和把握。同時,學院還積極開展主題教育、加強組織建設、推進品牌建設等舉措,不斷鞏固和深化黨建工作成果,為學院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強的政治保障。
六、展望未來:砥礪前行,再創輝煌
展望未來,安徽建工技師學院將繼續秉承“勤奮、嚴謹、求實、創新”的校訓精神,大力弘揚“崇德尚行、自強不息”的學院精神。學院將緊密圍繞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的要求,以高質量特色發展為引領,進一步深化改革轉型、優化結構布局、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同時,學院還將積極對接市場需求、加強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為經濟社會發展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能人才。
